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怎么样以及就业前景的怎么样_百度...
1、航空发动机专业,即飞行器动力工程,涉及飞机发动机的研发与制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其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是学校的优势学科。 该专业的毕业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尤其是那些专业对口的国有企业,例如研究所和工厂,对毕业生需求量大。
2、先说结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在北航绝对算是实力强劲,在全国来看排名也非常不错。由于我不是学能源相关专业的,无法从亲身经历者的角度提供什么信息,但我希望能从一个北航其他院系在校学生的角度说说我对这个专业的见解。
3、所以,这个专业在国内实力强劲,可以称得上是北航的老牌也是王牌专业,是国内的领军水平。虽然对航空发动机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还远未达到世界最先进,与美国的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还差的很多,但是如果想要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学习知识,做出贡献,那么来到北航的这个发动机专业将是很好的选择。
4、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飞机维修/保养,科研人员,地勤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参军,机械工程师,飞机设计与制造,考研。
5、首先,北航的飞行器动力工程确实很强。飞行器动力工程说白了就是研发飞机发动机,中国的飞机发动机状况一直不是很乐观,“心脏病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是国家下一步准备大力提高的技术。而研究飞机发动机的学校,放眼全国,应该也没有学校能比北航更强。
6、先介绍一下自己,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目前北航同专业方向研究生在读 首先介绍一下北航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这里说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也就是我们日常提到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借用北航某教授的话说,北航发动机专业在国内排第二,第一暂缺。
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的制造所简介
1、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源于1957年的中航工业制造所,是中国唯一的专攻航空制造技术和专用设备开发的综合性工艺研究机构。该所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的CBD边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2、中航工业制造所创建于1957年,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航空制造技术和专用设备开发的综合性工艺研究所。现有职工1300余人、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科技人员800余人。拥有40多个专业和多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3、中国航空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当时它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经过几次机构调整,它在1958年转变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然后在1960年归属第三机械工业部。1961年至1962年,该所隶属于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795部队的一部分运作。
4、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625所),即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作为一家中央直属的资深研究机构,享有良好的福利待遇。尽管本科生在所内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担任基础技术工作,发展空间有限,但科研高端项目的参与机会相对较少。
5、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自1993年至2007年间,通过投资和控股的方式,陆续成立了多个子公司,其中包括北京市航空表面工程技术公司、北京戴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航艺通幕墙装饰有限公司、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和中航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市贝特里技术发展公司。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实验教学中心科研经历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实验教学中心科研经历1963年3月出生于陕西凤翔的这位学者,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担任航空学院院长,领导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并荣获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称号。
年8月至1983年1月,他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期间他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和副教授的职务。1983年2月至1985年5月,党进宝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修,这段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学术背景。
马贵春先生的职业生涯起步于1992年,他于当年留校入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98年,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晋升为讲师,随后在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更是晋升为备受尊敬的教授,这标志着他在教育领域的显著成就。
艾剑良先生自1989年4月至2004年7月期间,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的飞机设计教研室(现为航空学院的航空器设计与工程系)任职,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凭借卓越的学术表现,于1995年12月和1999年12月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